作为旅馆建筑,国际饭店在哈尔滨也是家喻户晓的。它与马迭尔旅馆、中东铁路局旅馆(今哈尔
滨铁路局第一招待所)一样,是哈尔滨早期旅馆建筑的代表作。国际饭店建于30年代末期,其建筑
风格与著名的马迭尔旅馆等其它建筑有所不同。
国际饭店,原名新哈尔滨旅馆(HOTEL NEW HARBIN),于1936年5月动工修建,1937
年6月竣工,7月正式开业。工程的承包商为日本的近藤林业公司,设计师为著名建筑师斯维利多夫
整个工程由近藤林业公司经营,俄国人施工。
国际饭店座落于博物馆广场(原南岗中心广场),处于今西大直街与红军街转角处。在它建成之
前,中心广场周围已陆续修建了圣·尼古拉教堂(俄罗斯风格)、莫斯科商场(新艺术风格)、中东
铁路理事事务室兼住宅(新艺术风格)、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折衷主义风格)等建筑。中心广场既是
城市交通枢纽,又是城市的景观焦点。作为广场的一个全新界面,国际饭店的介入要经过慎重考虑,
事实上,其平面布局及立面造型都有自己的特色。
国际饭店,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这样大尺度的建筑在中心广场是很显著的。为了保证广场中央
圣·尼古拉教堂的标志性作用,不致破坏广场的景观秩序,国际饭店的平面布局采取折尺形,建筑并
没有像一般建筑那样占据街道转角空间,主入口设地转角处,顶部再冠以穹顶加以强调,如果它真作
那样的处理,以其五层的大体量,会将广场环境破坏殆尽。因而,建筑将转角空间让出,前面留出一
小块绿地,对广场中央的教堂表示了尊重。建筑将西大直街立面作为主要立面,中央设主入口,主入
口两侧各有一个次要入口,这样将主要人流引导至西大直街方向,减轻了广场交通的压力,在建筑东
翼还有两个次要入口,这样的处理,人流流线比较合理。
由于其建造年代是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因而国际饭店的设计考虑了和式建筑的要求,建筑二、
三、四层为客房层,设洋式套房38套、和式套房20套;五层以餐厅为主,设大餐厅、小餐厅、和
式餐厅、和式结婚礼堂和洋式套房14套;而建筑的首层主要是门厅、接待厅、办公室、小卖部及西
餐厅;建筑地下室部分设置了理发室、地球室、西餐及和式厨房、冷藏库、冷藏设备室、锅炉房、变
电室、仓库及工作人员宿舍等。国际饭店是当时哈尔滨功能齐全的旅馆之一,更由于它所处城市中心
的位置而备受青睐。
建筑的平面布局充分考虑了广场环境的协调统一,其建筑色彩、立面造型及装饰细部的处理也与
广场气氛相融合。首先在建筑色彩上,它不同于广场的其它建筑。广场西侧的莫斯科商场墙面为土黄
,间以白色的线脚装饰,暗红色的扁形穹顶,在绿树的掩映下鲜明而醒目;广场南侧的小住宅为墨绿
色帐篷顶及装饰构件、土黄色墙面,洋溢着浓郁的田园风味;广场的东侧中山商场也为土黄色墙面,
白色线脚,转角处冠以红色的穹顶。广场上现有建筑的色彩及形式是十分谐调的,而国际饭店的处理
考虑到这一点,墙面稍带有日本近代建筑特征的茶褐色陶制面砖面砖表面刻有平行的浅槽,具有生动
的质感。这样的处理,色彩既没有脱离土黄色的基调又相对深沉,谦逊地成为灰色的背景,因而尽管
建筑体量较大,却无喧宾夺主之嫌。
其次在立面造型上,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它修建时,毕竟已是30年代末,不同于世纪之初的潮
流),又具有显而易见的“新艺术”因素,与广场其它建筑遥相呼应。关于其立面造型,曾有人认为
建筑师有意将其设计成仿手风琴的形式。的确其平面的折尺形与手风琴的形状类似,同时建筑圆滑的
转角及明显的竖线条线脚装饰也反映了这一点。严格地说,平面这种圆滑的转角处理、简洁的体型、
暗灰色的含蓄色调以及浅浮雕装饰所选用的砖石材料都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新艺术”特征;而建筑所
强调的垂直感,檐部的格栅状修饰以及窗堵墙的植物主题浮雕却是2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装
饰艺术”风格(ARTDECO)的典型特征,因而国际饭店在建筑风格上也与广场上其它建筑取得了谐调。
最后,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国际饭店也有其独到之处。在建筑檐部饰以三条横向线脚,并间隔
以短竖线,线脚为白色,在灰色立面衬托下,显得朴素而鲜明;窗子处理在2~5层的垂直方向上,
每四层窗户以白色边框联为一体;建筑底层则以连续的横线条及大面积玻璃窗形成立面的第三个层次
窗堵墙的设计是装饰的重点,或呈三层重叠的矩形线脚;或简化为竖线条纹饰;而主次入口上方的窗
堵墙则为精致的模仿自然界植物形态的花雕,线条精炼圆润,浅浮雕的强烈光影效果及装饰作用表现
无遗。
国际饭店是哈尔滨建筑风格中集“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典型实例,且更倾向于
前者,属于过渡类型的“新艺术”;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因而无论从建筑风格角度,
还是从建筑规模、建筑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国际饭店可以视为哈尔滨建筑的又一杰作。